遥思当年耕读,几经风几经雨,弹指一瞬间
破浪行千里,他日盛名传

微读 | 公众号阅读中心

2015年4月10日星期五

在简书上闲逛时认识一位开发手机app的网友,他推荐我使用他们的产品「微读」,体验了一番,感觉还不错,给大家分享一下。

「微读」是一款专注于微信公众号阅读的手机应用,用户可以直接在app中订阅自己喜欢的公众号,app会对内容进行及时推送,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阅读列表。「微读」的订阅功能和「网易云阅读」比较类似,区别仅在于内容来源的差异性。
图1:「微读」中关注的公众号和相关推送文章

微信公众号现已达千万数量级,其自带的公众号功能已无法满足很多用户快速精准获得资讯的需求。用户现只能通过输入ID查询、扫描二维码来关注公众号,官方也没有提供公众号的分类检索和推荐功能,使用时殊为不便。要知道「易信」刚推出不久就完善这个功能了,不知微信下次更新时会不会有所改善。

「微读」主要提供一个以优质公众号为载体而获取各种信息的中心,辅助个性化的公众号推荐来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用户可以在app中分享自己喜欢的公众号,供其他用户参考。「微读」中收录了大量热门的公众号,并根据类型、热度等归类和排列,供用户快速浏览和关注。
图2:公众号推荐和分类版块

「微读」能够很方便的浏览公众号的往期文章,且只向用户提供公众号文章的原始内容,不做任何更改。「微读」现支持向朋友圈、微信好友、QQ空间、QQ和新浪微博进行分享,不过仅能分享公众号及其链接,暂无法对某一篇特定的文章进行分享。

「微读」阅读界面中可以调整字体大小,还提供一个夜间阅读模式,这两点还比较人性化。不过大家晚上就别在床上刷文章了,赶紧睡吧。

图3:字体调整功能

「微读」目前的版本不支持从微信中导入用户已关注的公众号,如果用户想要关注某些特定的号就只能在app中一个个重新搜索了。而且「微读」中订阅的只是app抓取的公众号内容,也不能为原公众号增加粉丝,需要在微信中重新关注才行。
昨晚,收到了「微读」的最新内测版,简单试用了一下,发现已经可以导入微信中关注的公众号,便捷不少。

IOS和Android都经常吸收民间开发者的创意,并加入到它们的系统开发中,让许多一度优秀的app黯然收场,不知道微信会不会这样干。如果微信在升级中推出相似功能的话,可能会对「微读」等app造成不利影响。不过开发者完全能够拓展「微读」的功能来降低风险,比如提供新闻阅读版块,提供公众号之外的其他订阅资源,甚至引入社交概念,这样或许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微读」对现阶段的用户还是比较有用的,尤其是那些关注了大把公众号,喜欢刷文章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把「微读」当成一个独立的阅读中心,挑选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

2015-04-10

•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疏漏之处欢迎指正
• 用微信添加「feigeblogging」公众号,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即可订阅

电影中的人工智能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亦称机器智能,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同时也指研究这样的智能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科学领域。——维基百科

近来,随着技术的爆炸式发展,AI貌似离我们越来越近。它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利还是会终结人类这个在地球上进化了亿万年的主宰?

答案不得而知,这个话题也不是短时间能够争吵出一个结果的。不过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大牛倒是多次提醒人类警惕人工智能,他们的观点不会是空穴来风,大家可自行脑补。

今天来聊点轻松的,给大家推荐几部讲人工智能的电影,不谈那些涉及AI的严肃话题。

让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来领略一下荧幕上那些让人类颤抖的AI。以下有剧透!

1. 人能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把这部电影排第一位主要是它的名字取得牛,直接就叫「人工智能」,多么简单粗暴。由好莱坞著名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

该片主要讲述人类在21世纪中期发明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应对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恶劣自然环境。在该背景下,一个拥有情感的仿人小机器人大卫被人类家庭收养,后因失宠被抛弃,进而努力求存,渴望变成真正的小孩重新回到“妈妈”的身边。这不仅是一个AI在追寻自己的存在价值,也是一个「妈妈去哪儿」的伤感故事。

2. 我,机器人/机械公敌
    I, Robot (2004)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讲AI的电影,由肌肉感十足的「威尔•史密斯」担当男主角。

该片主要讲述机器人突破「三大法则」的限制,进化成超级赛亚人,吊打人类小朋友,以及人和机器之间否值得彼此信赖的故事。

第一次看本片是在中学,由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当时被电影里面的CG狠狠震撼了一把,看得那叫一个过瘾。现在,除了只记得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外,就只对片中那群呆萌的机器人有点印象了。

看完第一部意犹未尽,一直期待第二部。无奈过了多年,「威尔•史密斯」的头发都开始白了还没见着续集的影儿。
图1:「I, Robot」中呆萌的NS-5型机器人桑尼

3. 黑客帝国 | The Matrix (1999)
这部的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就不在此赘述了。经典仍在,但「沃卓斯基兄弟」已经变成了「沃卓斯基姐弟」了。

你如果喜欢这对姐弟的作品,可以去欣赏他们的新作——「木星上行」。

4. 终结者 | The Terminator (1984)
州长大人「施瓦辛格」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第二部最为经典。还出了一部衍生剧「终结者外传」。

讲述一个由机器人操控的未来世界,它们为了完全占有地球,把人类赶尽杀绝,派遣机器人T-800穿越到过去,意图遏制未来时空的那个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的出生……

过了一把州长瘾的施瓦辛格又杀回演艺圈了,他主演的「终结者5:创世纪」将在今年上映,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5. 鹰眼 | Eagle Eye (2008)
说实话,本片剧情有点俗套。

鹰眼,是美国为配合反恐行动制造的超级电脑。它能对收集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并判断,最后向政府提供建议。中东一次反恐行动中,鹰眼建议取消行动,但因总统执意行动而引发了新一轮恐怖袭击,鹰眼判定总统危害了国家安全,总统及其幕僚应当被铲除。 然后它设计了一个个精密的杀局来铲除目标人物。

6. 超验骇客 | Transcendence (2014)
一个人工智能科学家遭受恐怖袭击,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大脑被上传到到硬盘,然后联网,进化,意图控制全人类……我剧透太多了,哈哈

7. 绝密飞行 | Stealth (2005)
一架具有智能的战斗机千方百计甩掉队友,独自去野外打怪的故事。虽然剧情没有太出色的地方,但是战斗机空中格斗那段场面很壮观,很有观赏性。

8.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
   Avengers: Age of Ultron (2015)
不好意思,本片要到今年5月份才上映。

讲述闲得x疼的钢铁侠为了人类的福利发明了AI,但AI却掉过头来和「复联」战队进行大PK的故事。又是一个典型的旧瓶装新酒,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大家直接奔特效大制作去就够了。

看,有一大波机器人来袭!

图2:Avengers: Age of Ultron (2015)海报

9. 机器人总动员 | WALL·E (2008)
铁壁阿童木 | Astro Boy (2009)
机器人9号 | Number 9  (2009)
超能陆战队 | Big Hero 6 (2014)
最后推荐的是动画电影,这几部基本都是披着人工智能的外衣,卖着各式各样的萌。不过「又白又宣」的大白一出,谁与争锋。

图3:「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卡通形象

没有第10了,强迫症绕行。

2015-04-08

•  如有其它关于AI的好电影推荐,可私下交流
•  用微信添加「feigeblogging」公众号,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即可订阅

在美国养辆车得花多少钱?

2015年4月7日星期二

美国的城市大多是平铺辐射式格局,高楼大厦集中在市中心,居民区则大部分散布在市郊。民众出行主要靠汽车,除了飞机外的其他公共交通基本可忽略,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是一个美国人的基本配置,买车则是大多数成年人踏入社会做的第一件事。

那么我们关心的问题来了,在美国养一辆车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1. 购车
先说购车,在美国买辆车要花多少钱,交多少税?注册、上牌照又要交多少钱?

买车的花费跟自己购车的需求有关系,品牌,款型,新旧车,购买渠道(私人或dealer)等都是重要因素。你可以买一辆$5000的二手车,也可以买$50K的奔驰,价格都应该比国内要便宜不少,尤其是豪车。不过最近几年二手车价格看涨,现在出手几年前买的二手车的价格可能比当时的入手价还要高。

图1:Mercedes-Benz官网提供的GLK车型的基本配置和价格(2015)
GLK 250—$41800K;GLK 350—$55050

对二手车来讲,从dealer(经销商)手中购车会便捷很多,dealer会协助你把所有手续办好,而且风险小,缺点是价格贵。如果你向私人购车的话,价格会便宜很多,缺点是各种手续都要自己办理,在网上找车的过程也相当繁琐,而且风险略高。不过向dealer购车的话可能还需要额外支付几百美金的服务费,能不能砍掉就看你的砍价水平了。

购车后,首先需要交各种税。以科州为例,需要交纳2.9%的州税(State Tax),3.85%的城市税(City/Dist Tax),和0.6%的县/郡税(County Tax),一共是7.35%的消费税。外加$10美金左右的title(汽车的所有权证书)费,$75左右的注册费和牌照费。注册前还需要先做尾气排放测试,费用$25。其他的则没有了,所以你可以自己估算一下大概需要交纳多少税费。不同州的法律不一样,税率及各种手续费可能会有差别,同一州的不同年份税费也会有涨跌,不过差异都不会太大。

2. 保险
在把车开回家之前一定记得先买保险,否则出事故或者被警察大叔逮住了你就摊上大事儿了,切记。

车险一般分为全险和责任险。简而言之,全险就是保险公司会赔偿一切与你汽车有关的损失(如果事故责任是对方,你的损失由对方保险公司承担),如果事故责任在你,保险会同时赔偿对方和你的损失。责任险则是事故责任在你时,保险只会赔偿对方的损失,你的车得自己修,受伤了也得自己掏医药费,车丢了被冰雹砸了等通通都不赔。

那么一辆车需要交多少保险费用呢?
车险价格和驾驶员年龄、婚姻情况、驾驶记录、居住区、车型和保险范围等都有直接关系。如果是一位驾龄短的二手车车主买了责任险,费用大概在$50~65/月;而一位驾龄长且记录良好的车主,即使是给新车买全险,保费也不一定比前者高。
• 价格越贵的车保险也越贵;
• 驾驶员年龄越小或越大、驾龄越短的保费越高;
• 驾驶记录干净的保费更低,有过车祸或违章记录的保险都很贵;
• 车主没有正式驾照的保险更贵。
• 有趣的是红色车的保险会更高;

3. 养车
众所周知,美国的汽油比较便宜,价格约是国内的50~60%。现在汽油价平均每加仑$2.1~$2.3,算下来约为$0.6/L。
• 1 gal(加仑)=3.78 L(升)

在美国,汽车的维修主要是人力成本贵,平均估计得$100/小时,汽车零配件反而比较便宜,所以很多美国人干脆在家自己修。但简单的维修价格也不算贵,比如换一个轮胎估计也就一两百美金。

更有趣的是很多美国人对车的外观根本不在乎,你在路上经常会看到各种擦碰、变形痕迹明显的车,车主压根就不修,照常开得不亦乐乎,这或许也跟维修费用太昂有关系。我曾经就看过一辆后排玻璃完全破碎的车,直接用透明胶布粘好了照样开,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最后还有一些固定收费,比如定期保养,车检等。

4. 收费公路(Toll Road)
美国高速公路收费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仅限于部分高速公路,这些公路大多为集资新建成的城市高速路,主要存在于市区里。这些收费高速公路一旦收回建设成本,就会停止收费。

对于绝大多数连接城市之间的州际主要干线以及国道都是免费的,所以你自驾出去玩一大圈也不会交很多的过路费。国内则相反,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站多如牛毛,偶尔一次放节假日期间免费都能把大家搞得热泪盈眶。

虽然我没研究过国内买车的税率问题,但仅从我了解的信息来看,国内不管是购车还是养车价格都要来得更贵一些。

2015-04-07

注:以上信息来源于平时收集的资料,可能会有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美国的网购体验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仅凭第一感觉,你觉得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网购体验好?

估计很多人会选中国,为啥?中国物流速度快而猛啊,你晚上在京东下个单,第二天早上货就到了,这也是很多国外的朋友心向往之的地方。在美国,即使是Amazon的Prime会员(会员费$100/年,学生半价),一般也要两天;普通的快递动则一周,甚至更久,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美国的人力成本高,运费也会更贵一些,快递大哥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周末不干活啊。有趣的是美国的快递员派件的时候从不提前打电话,直接把包裹扔你门口就走了,好任性!我第一次取件的时候惊呆了,不过倒是没有安全问题。

美国主要是由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和美国邮政(USPS)这三家构建了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在全美各地分布比较均衡,一般不会出现国内那种一线城市物流快如闪电,三线城市“慢如蜗牛”的局面。中国的快递公司众多,现正处于由顺丰,EMS,京东和“x通”等组成的「战国争雄」局面,乱象纷呈,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过优势是价格便宜。

关于用户体验,美国的网购可能会稍胜一筹,购物时也不用老担心遇到各种假货,消费者权益能得到最大的保障。比如完善的退货政策,大部分网购的商品都可在一个月内无条件退货,实体店同理。国内诸如淘宝之流的购物网站则鱼龙混杂,经常难分好坏,买到假货也常退货无门,理赔困难,大部分都只能自认倒霉了。

• 有一次在Amazon买了个$7的插线板,因线太短使用不便,就准备退货。后来Amazon直接把钱退给我了,但没让我退货,估计是觉得这插线板的价格还不够寄回去的运费。
• 不知在美国是否有不厚道的人在网购衣服的时候每个码都买一件,试好了再退掉不合适的码。

根据我的网购经历,美国的用户评价更具有参考性,国内电商水军太多,导致商品的好评率大打折扣。

有一次在淘宝购物,收件后发现商品有瑕疵,不太满意就给了一个中评。不久就接到客服的电话,请我改为好评,说可以退一半的钱。看在客服不停骚扰致电且无比“诚恳”的态度下,我把评论改了,虽然也知道这样做不太好。

国内电商的商品多(qi)样(pa)性比较凸出,你能想到的商品和服务在万能的淘宝基本都有,而且价格比较合理,这或许也算是它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过来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的购物方式已经变了,在国内的时候喜欢网购,但现在网购的需求却越来越少。美国的汽车普及率极高,线下卖场也相当发达且商品的价格和网购的差异不会太大,所以去实体店购物就成了第一选择。而国内则恰好相反,这可能也是导致中国网购盛行的关键所在。

2015-04-02

飞哥的BLOG
• 微信公众号:feigeblogging
• 分享是我最大的快乐
• 喜欢本文请点击关注

三体 | 国产科幻片的破冰之旅?

2015年4月1日星期三


近来,号称中国最具电影改编价值的科幻小说系列「三体」和作者刘慈欣又蹿红了一把,各种电影改编消息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

2014年9月,游族影业宣布获得「三体」系列的影视改编权。电影将会改编为六部曲,由新锐导演张番番执导,刘慈欣担任电影监制,国际团队承担拍摄、特效工作。目前电影已经开拍,张静初饰演片中女主角叶文洁。

图1:张静初饰演的叶文洁

图2:「三体」导演张番番

作为三体的书迷,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同时心里又打鼓——会不会拍成烂片啊!考虑到国产科幻电影的底蕴,我们对此要保持比较理智的态度,暂时不要对「三体」的电影改编抱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然现在期望越高,将来失望就越大。


《三体》概念预告片

目前为止,真正能够游刃有余驾驭科幻电影的只有具备高度完善电影工业体系的好莱坞,不管是剧本、导演、演员还是特效,都能把其他国家甩好几条街。

科幻片是整个电影工业中最顶尖的类型片,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验,配套的技术、产业环境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是我们妄自菲薄,除了好莱坞,很少有其他地方能够完成这种高投入、高质量和高回报的科幻电影。

作者刘慈欣曾说过:「写科幻小说写得好,一个人就可以成功;但是科幻电影,一个人是成功不了的」,深以为然。所以国产科幻片拍不好也不要光顾着骂导演了。

好莱坞优秀的科幻电影众多,各种各样的情节估计都玩过了。就拿「三体」中的故事来讲,好莱坞其实已经拍摄过很多类似的情节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三体」的故事并不完全具备唯一性,电影版要想一鸣惊人,难度颇大。下面举几部在剧情上跟三体相雷同的好莱坞科幻电影。

超级战舰(Battleship,2012)
本片的故事套路跟「三体」极为相似,讲述的是‘自作聪明’的地球人美国人向太阳系外发射信号,外星文明收到后派遣星际舰队入侵地球,随后美日大兵联合拯救地球的故事。虽然剧情简单粗暴,但是核心的故事设置确是和「三体」如出一辙。

• 本片虽属于没啥深刻内涵的爆米花电影,但特技还不错,可打发闲暇时光;
• 本片还诠释了一个道理:主角的哥哥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易卒;
• 我觉得老美海军很有可能就是背后的赞助商,整个就像一部美国海军宣传大片。


图3:「超级战舰」剧照

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
本片是近来最受欢迎的科幻片,口碑票房双丰收,一度成为了热门话题。其实「星际穿越」已经把「三体」的一部分剧情拍完了,该片讲述的黑洞,高维空间,相对论效应,文明危机等,都是「三体」的核心话题。只不过「三体」的故事架构要复杂得多,而且跨越了整整几代人,人类文明最后也以悲剧收尾,相反「星际穿越」的结局则没那么阴暗。

• 「三体」要能拍到「星际穿越」这个水平就相当满意了,这或许只是个奢望。

图4:「星际穿越」剧照

图5:「星际穿越」中的黑洞

就像苹果把大众对电子产品的审美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样,狂轰滥炸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也极大提升了观众对电影特效的要求,说白了就是把观众的口味养叼了。毕竟好的技术标杆在那儿,你的特效太差观众也不会买账,尤其对视觉特效要求极为苛刻的科幻电影。不知「三体」的投资方给特效准备了多少预算,但愿别太少。

纵观整个国产电影行业,CG其实算是与好莱坞差距最小的领域了。国内的CG技术近年来进步神速,虽说还撑不起「地心引力」「阿凡达」这样的大片,但一般的特效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我们与好莱坞顶级水平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对特效的细节把控和态度上,何时用CG,何时用实拍,什么样的效果能和整个影片风格融为一体,这些才是真正体现功力的地方。

要知道特效是为整个剧情服务的,盲目的追求特效只会舍本逐末,费力不讨好。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第一部拍摄于1977年,那时别说CG了,就是电脑工业都还没发展起来,他的整部电影基本都是通过布景和搭建模型完成,最后的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都不算过时。特效永远是辅助手段,而不是最核心的制胜法宝。

据说此次「三体」的特效由国际团队操刀,希望能够给我们点好盼头。不过原著中的智子、水滴飞行器、二向箔、黑洞、高维空间碎片等都不容易在电影中展现出来。据悉「星际穿越」中的那个黑洞就是诺兰手下的一个专业团队渲染了一年的效果,可见整个过程相当复杂。


图6:那些NB的特效公司
皮克斯,工业光魔,维塔数码

有人说,「三体」单枪匹马的把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姑且不论这个评论是否过誉,单从我的角度来看,它在国内的读者就不会太多,遑论国外的读者了(英文版2014年刚发布),至少在我向朋友推荐「三体」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没听说过。

「三体」的总发行量还不到100万册,算上电子版的读者,估计最多也就几大百万的样子。所以,不要幻想到时候有大把的书迷涌进电影院观看,很多潜在观众都没有读过原著,也不是粉丝。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电影水平要过硬,这样才能吸引广大的观众,电影才能大获成功。

擅长拍科幻片的好莱坞导演有很多,但中国却少有导演擅长此道。对于科幻片,我认为新锐导演更有可能扛起中国科幻电影的大旗,因为他们更年轻,更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想当年,乔治•卢卡斯开始拍摄「星球大战」的时候也才33岁,但他却创造了科幻电影的奇迹。电影「三体」能不能也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图7:好莱坞著名的科幻片导演
「从左往右」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

现在纠结于该不该拍「三体」已毫无意义,我倒觉得拍总比不拍好,不拍永远不可能进步,只有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才有可能在未来强势崛起。即使拍成了烂片也无所谓,大不了自己不看就是,回家重新把书翻出来再啃一遍即可。不过「三体」架构太恢弘庞大,剧本改编不容易,而且拆分成六部还可能会造成剧情上的不连贯性,导致观赏性下降。我倒是觉得导演应该先挑刘慈欣的几个短篇练练手,比如「流浪地球」和「球状闪电」。

现在的国产科幻电影就像一张白纸,等着各位导演大显身手,绘制绚烂的科幻电影梦想。我相信总有人能杀出重围,做中国科幻电影的扛鼎者。

期望电影「三体」能像凛冬后的那一抹春风,引发一场波澜壮阔的破冰之旅。

2015-04-01

飞哥的BLOG
• 微信公众号:feigeblogging
• 分享是我最大的快乐
• 喜欢本文请点击关注

感受美国的枪械文化

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前几天逛街,偶遇一家卖枪的商店,非常好奇就跑进去观摩了一番,看着店里琳琅满目的枪械,忍不住肾上腺素狂飙。
图1:偶遇的枪店

图2:琳琅满目的枪支


图3:各种枪械

随意逛了一下,发现店里满满都是人,可见大家的热情高涨。只要你愿意,在美国买枪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甚至不比你去超市买颗大白菜难多少,子弹在沃尔玛都可以直接买到。喜欢玩枪的人在这儿就幸福了。

店里的手枪相对较贵,一般$500~$1000,猎枪则便宜不少,价格普遍都在$600以下。我还去Amazon上搜了一下,上面的枪械更是多种多样。

• 图4、5是上面这家店(USA Liberality Arms)的部分枪支价格
图4:部分手枪的价格(Handguns)


图5:部分猎枪、步枪的价格(Long Guns)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公民拥有普遍持枪权的国家,1791年的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为保障一个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须,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说明美国公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是受到宪法保护的,这也是美国持枪问题争论的一个焦点所在。

维基百科:1995年,根据美国烟酒枪炮及爆裂物管理局的估计,全美枪支的数量为2.23亿,接近半数的家庭有枪。2010年,每百居民枪械持有率高达89。

由此可见美国的枪械普及率有多高。

民众的普遍持枪,也许是因为热爱枪械,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成为了枪击案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虽说持枪犯罪的主体是人而非枪,但当枪械落入坏人之手时,往往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但是仅枪械管制就能遏止杀戮吗?这个问题太复杂,见仁见智了。

美国能够形成一种枪械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关于枪支的政策和政治讨论也由来已久,甚至还一度影响了美国的政治走向。它的复杂性已远不是个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既有的法律就能够简单评判的,也非几次严重的枪击案件就能轻易撼动。关于美国后续的枪械政策走向,只能拭目以待了。

PS:年前一天晚上在体育馆打球,大家纷纷收到了“附近有持枪危险分子活动”的短信、邮件通知。提醒大家赶紧回家,紧闭门窗,注意安全,外面则是大批的警车在执勤抓人,第二天那人就被抓了。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这种事关枪械的紧张氛围。

图3:关于“持枪危险分子”的通知

相信绝大多数的男生都喜欢枪械那种酷酷的感觉,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此前仅在军训打靶训练的时候摸过一次枪,至今怀念,所以今后一定要找机会再去好好把玩一番。

最后,默默脑补一下,如果全世界爆发僵尸大战,民众扛得最久的估计就是美国了,谁叫他的民间武装力量强大,武器众多呢。

2015-03-29

飞哥的BLOG
• 微信公众号:feigeblogging
• 分享是我最大的快乐
• 喜欢本文请点击关注

Kindle使用技巧 | 推送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Kindle是由Amazon设计和销售的电子书阅读器,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可提供给用户很好的阅读体验。

kindle除了阅读外,不能像ipad之类的电子设备那样提供多样化的娱乐、学习功能。但是如果你喜欢阅读,kindle就是你的最好选择,况且它的价格也不贵。

虽然我现在也不常用kindle,但还是非常喜欢使用它阅读的感觉。积累了一点使用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基本推送

简单来讲,推送就是把你要在Kindle上阅读的文档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到Amazon分配给你的一个邮箱,这个邮箱相当于一个云空间,里面存储的文档可供你的kindle下载。 当Kindle联网时,就会自动开始下载文档到你的Kindle。
• 比如你的amazon帐号使用的注册邮箱是abc@gmail.com,那么你的amazon推送邮箱就是abc@kindle.com或 abc@free.kindle.com。
• 对于多看系统,推送邮箱见下文详述

登录你的注册邮箱abc@gmail.com,把你需要推送的文档直接以附件形式发送到abc@kindle.com,Kindle联网接收即可。当然,也可以使用非注册邮箱,方法是把该邮箱可以添加上到Amazon账户的“已认可的发件人电子邮箱列表”。
方法:登陆Amazon——我的账户——管理我的内容和设备——设置——已认可的发件人电子邮箱列表——添加该邮箱


2
Send to Kindle

这是Amazon开发的推送服务,目前支持PC安装版、浏览器插件版和微信服务号版。


PC版

• PC版直接下载安装,可不登录邮箱进行推送。不过更直接的方法是把kinlde连电脑进行拷贝。


浏览器插件版

• 插件版适合把网页内容推送到kindle,空闲时候进行阅读。目前支持的浏览器好像只有Chrome和Firefox。
图1:Send to Kindle功能


图2:Chrome上的Send to Kindle插件


微信服务号版

• 在微信中关注“亚马逊Kindle服务号”,按要求绑定邮箱,然后进行推送。该方法适合推送微信中的文章到Kindle。

• 以下链接是详细教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AzNDM2OQ==&mid=203661957&idx=1&sn=92ff00865b49bc34d0cf4e853e678571#rd
图3: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3
微信公众号推送


"Kindle推送"

该号的功能和前文提到的“亚马逊Kindle服务号”类似,适合推送微信中的文章。

首先,关注“Kindle推送”公众号,绑定推送邮箱,推送时把预先收藏好的文章发送给该号即可。见图5:
图4:"Kindle推送"公众号

图5:“Kindle推送”发送过程


"Kindle电子书库"

强烈推荐这个公众号,它可直接在微信中查找和推送电子书,非常便捷。

关注之后绑定推送邮箱,然后在对话框输入你想要查找的电子书,公众号会反馈详细的搜索结果,选定你需要的电子书然后直接推送到kindle即可,大为简化了网络上繁琐的查找、下载过程。见图7:
图6:"Kindle电子书库"公众号

图7:电子书查找过程

• 类似的公众号还有"Kindle电子书推送"。

图8:"Kindle电子书推送"公众号




4
多看系统

如果已把kindle的系统刷为多看,则推送邮箱和Amazon的的注册邮箱无关。连接WIFI后登陆多看账号,在Kindle系统设置中查找推送邮箱,格式通常为abc@iduokan.com。见图9:

• 记得把该邮箱添加到“已认可的发件人电子邮箱列表”中。
图9:多看系统下的推送邮箱


5
其他推送

网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资讯推送服务,订阅后可按读者要求进行推送,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2015-03-19

飞哥的BLOG
• 微信公众号:feigeblogging
• 分享是我最大的快乐
• 喜欢本文请点击关注

美国物价浅析 | 吃货篇

2015年3月15日星期日

基本概念
美元,符号$,汇率$1.0≈¥6.25,口语常说‘刀’,或‘buck(s)';
美分,符号₵,$1.0=₵100;
加仑(Galon, gal), 体积单位,1Gal=3.7854L;
磅(Pound, lb),重量单位,1LB=453.59g≈0.907斤;
EA:each缩写,表数量,EA=1个/颗;
Organic food: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在这里,我不讨论美国人的收入,只简单介绍一下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话题--‘饮食’,以及关于超市购物的一些基本信息。

备注
1、本州属于非农业州,生鲜的价格应该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准;
2、只选择当下季节的部分商品作为取样参考;
3、贴图中标注的价格均为超市当日的商品价格,部分是折扣价;
4、选取的超市均为大众化超市,如Sprouts和King soopers,非Whole Foods一类的绿色食品超市;
5、文中提供的参考价格均为美制货币单位($);
6、由于取样地点和商品种类的局限性,结论可能不够准确,文中所述仅供参考;




1
水果

苹果

在国内,红富士大有一统江山的趋势,不过在这儿,苹果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我都没见过,还都蛮好吃的。超市普遍的价格在$1.0~2.0/LB,Organic的价格更高。平时购买时价格一般都能控制在$1.0/LB左右。
• 超市会轮流对各种水果进行力度颇大的打折,遇到了可多买点;
• 超市的水果成色都很好,直接拿就行了,都不用仔细挑。
图1:苹果种类a+价格

图2:苹果种类b+价格

图3:疯狂打折的黄苹果,$0.49/LB,原价为$0.99/LB

图4:疯狂打折的Jonagold apple,$0.5/LB,原价为$1.49/LB

图5:打折中的有机苹果,$0.99/LB,原价为$1.99/LB

图6:打折中的有机苹果,$0.99/LB,原价为$1.99/LB
有机苹果的价格比非有机的苹果要贵不少,一般在$2.0~$3.0/LB,不过经常都会有折扣

梨子

图7:美国的梨子基本上都长图上这样,跟国内的品种差异较大,很少吃

橙子

图8:橙子的价格一般在$1.0/LB,不过打折的时候还会更便宜。我就遇到过$0.2/LB的橙子,和$0.2/EA的葡萄柚。

哈密瓜

图9:$1.0/EA的哈密瓜,原价为$1.99/EA

牛油果

图10:这个叫鳄梨,或牛油果,我在国内的时候还没吃过。这边的人蛮喜欢的,用来做酱料,或者直接夹面包吃。
折扣价为$0.49/EA,原价为$1.25/EA

香蕉

图11:5角9的香蕉(₵59/LB),Organic的$0.69/LB。价格基本不会变

草莓


图12:草莓,$1.25/盒,1磅装。平时的价格在$1.5~$2.5/LB

其他

这里只选了很小的一部分水果做参考,其他的诸如菠萝、杨桃、蓝莓、猕猴桃等的价格也都不算贵。部分特殊季节的水果,如车厘子(樱桃),上市之后价格也会很便宜,估计也就$2~3/LB。

图13:车厘子




2
奶制品

米国的奶源价格比较便宜,所以跟奶相关的产品的价格都不高,比如鲜奶,酸奶(yogurt),奶酪(cheese),奶粉等。

牛奶

图1:打折中的鲜奶,$1.99/Gal,原价约为$3.0/Gal
• 1Gal=3.785L
普通鲜奶的价格$3.0~4.0左右(1加仑装),不过超市每周都有折扣,所以可以把这个价格作为采购价

冰激凌

图2:冰激凌,$2.5/盒,1.4L装
普通的冰激凌$2.5~3.0/盒,稍高档如哈根达斯的价格会偏高一些,$3.5~$5.0/盒,不过也真心不贵
图3:某品牌的冰激凌




3
蔬菜

椒类

图1:花花绿绿的各种椒,论个儿卖~
首先,从卖相上看,都挺诱人的。其中,青椒最便宜,一般都是$0.50/EA,红椒次之,平时$1.0/EA,不过经常会打折,折后和青椒一个价。黄椒和橘红色椒的价格最贵,平时都要一块多一个,折扣的时候$0.99/EA
• 美国人基本都是生吃,或拌沙拉~

图2:折扣ing

图3:Organic版,贵多了~

西红柿

图4:折扣中的小番茄,$0.49/LB,原价为$1.29/LB平。大番茄一般来说会贵一些~

图5:Organic版大番茄,好贵~

黄瓜

图6:黄瓜,or青瓜,$0.48/EA

土豆/红薯

图7:土豆,单独卖的时候偏贵,大概要$0.6/LB,一袋袋卖的话便宜很多,一般$1.5~2.0/袋,每袋5LB装

图8:红薯,$1.29/LB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边的红薯这么贵,而且万年不打折~

生菜/西芹

图9:论颗卖的生菜,$0.99/EA

图10:西芹,$0.77/LB

茄子

图11:茄子,$0.77/EA
• 这边的茄子个头大,吃起来不够嫩,口感不好

图12:老姜,荷兰豆
这是蔬菜里面比较贵的种类,去亚洲超市买的话会便宜很多。

特殊蔬菜

美国人常吃的蔬菜品种不多,所以想吃国内很多特殊的蔬菜在一般的超市就买不到了,比如空心菜,莲藕、豆芽、萝卜、蒜苔等等,嘴馋的话就只能自己跑到遥远的亚洲超市去买了。




4
肉类

美国人估计就没穷过,所以吃的都是大块的肉,那些边角料诸如鸡脚、鸡翅、内脏等等通通都不吃,也不知道都卖到哪儿去了,反正一般的超市是没得卖的。

牛肉

图1:打折的牛肉,$3.99/LB,原价$5.99/LB

排骨

图2:沃尔玛的排骨,$2.68/LB

瘦肉

图3:瘦肉,$1.99/LB
• 一些更好部位的瘦肉价格会贵一些,一般在$3.0~$4.0/LB;
• 美国宰杀猪牛的时候都是不放血的,所以做菜前最好要提前过一下水;
• 超市所有的肉都是不带皮的,所以想吃五花肉(回锅肉)的得折腾了;

鸡肉

图4:鸡胸肉,$1.99/LB
• 折前价格在$3.0~$4.0/LB

鱼虾

美国人吃的鱼肉基本都是片好的不带刺的海鱼,如鳕鱼,也有从国外进口的一些鱼,如下图的Tilapia(非洲鲫鱼)。价格普遍在$3.0~4.5/LB。
• 在一般超市想买整条的鱼基本没戏,需要的话只有自己开车去亚超买了
• 估计以后吃带刺的鱼会很有压力

图5:Tilapia



5
下馆子

美国人的饮食其实很简单,也没有太多的种类和特色,除了披萨觉得不错外,其他的兴趣都不大。所以平时很少在外面吃饭,即使去也是去越南餐厅、日本寿司店等比较有特色的,基本没光顾过美国特色的餐馆(麦当劳除外)。
• 总体来讲,下馆子的费用不算贵,一般的馆子估计人均消费$15~30

图1:寿司

• 按美国人的收入来说,这里的物价其实并不算高,饮食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也较低。所以我觉得美国的胖纸其实都是自己没有控制好饮食吃出来的,跟个人收入多寡、穷不穷的关系不大,他们完全有条件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另外,中国的胖纸和这边的一比,弱爆了!

• 老实讲,美国人对吃真的不太讲究,烹饪方式基本靠‘烤’,蔬菜也大都生吃。所以当你看到有人午餐就带几片面包、几个小胡萝卜、几片青椒的时候就不要太惊讶了。

• 另外,老美请客也比较简单(按中国人的标准),准备点面包、小点心、薯片、面条、一锅浓汤就可以请一大票人了,不过客人一般都会自己带些吃的过去。我其实还蛮喜欢这种氛围的,请客的人没那么累,想想国内请客需要一大早就出门买菜,折腾一上午准备一大桌子菜就觉得好累。

• 虽然这儿原材料不算贵,但是想吃好吃的就只能挽起袖子,自己动手了。

2015-03-15

飞哥的BLOG
• 微信公众号:feigeblogging
• 分享是我最大的快乐
• 喜欢本文请点击进行关注
Page 1 of 14123...14
 

Blogger news

My blogger templates http://btemplates.com/2013/blogger-template-responsivet/

Blogroll

Most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