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思当年耕读,几经风几经雨,弹指一瞬间
破浪行千里,他日盛名传

微信广告第一弹

2015年1月25日星期日

大早起来刷朋友圈,突然跳出一则微信广告—vivo智能手机,大家来欣赏一下。


Vivo的广告就像一条正常的朋友圈图文消息,精致的图片配上极简的文本信息,不会引起用户太大的反感。点击“查看详情”进入HTML页面,同样是一张以简洁的星空背景勾勒出迈克•杰克逊头像的海报,加上“音乐,向经典致敬”的宣传语,此外没有多余的推广信息。


对我来说,这样的广告推送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比起优酷爱奇艺上动辄一分钟的多次暴力插播广告、新浪微博上的淘宝小广告要好得多,甚至都没有朋友圈的熟人代购烦人。估计也是微信在做前期推广还比较保守,准备先试水观察用户反应的缘故。但谁又知道以后的广告会怎么样推送呢?

第一批的广告有3家,vivo、可口可乐和宝马。据说要高富帅和白富美才能看到宝马的广告,暂不知真假,各位自行掂量一下,收到宝马推广信息的可以暗爽一把。反正我没有看到后两家的广告,估计是微信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不是它们潜在客户的原因,宝马没收到情有可原,但可乐的也没看到就有点奇怪了,难道是每人每天随机推送一条广告、然后轮番轰炸?

微信有高达4.68亿的月活跃用户,曝光量这么高,商业化也是迟早的事情。微信广告从传言,到宣传,再到首次投放,时间不长却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力。虽然微信此前一直秉承的「微信不是营销工具」,一切以「用户体验为先」的理念,但它跟绝大部分互联网服务的商业模式都是一样的,先以免费服务吸引广大用户,等养肥了就下手,添加各种收费项目,把所有的免费用户打包卖给广告主们。

微信广告时代真的来了。

虽然朋友圈广告在商业运营上来讲是符合逻辑的,但被打包卖了的我们,心里肯定是有芥蒂的。最怕的就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微信以后的广告步子会越迈越大,比如一天推送N次广告,打破「微信永远不会收费」的承诺,VIP和免费版微信的区别对待等,最后和广大用户使用微信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了当年的新浪微博,刚开始也是承诺以用户为主,会以一种良好的方式插入广告。结果呢,在干爹阿里的调教下,广告越来越多、越来越烦人,服务质量却不见长。之前的人人网走的也是这样的路,所以它们的衰落、用户的大量流失就是必然的了。如果微信真的也到了这一天,我就只能把朋友圈关了,眼不见为净。

作为国内最成熟的熟人社交圈子,希望微信朋友圈不要被汹涌而至的广告大军践踏在地,能保留一份最起码的单纯。

PS:推荐几款我在Chrome上使用过的广告屏蔽类插件,效果很赞哦。
网页+视频类
微博类

2015-1-25

飞哥的BLOG
• 微信公众号:feigeblogging
• 喜欢本文请为我增加一个读者

盘点那些好看的丧尸片

2015年1月22日星期四

丧尸电影很早就登上了大银幕,成为恐怖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第一次接触此类作品后就爱不释手,现盘点几部值得推荐的丧尸片。

生化危机

本片是我看的第一部丧尸电影,由导演保罗•安德森为其女友(注:已升级为老婆1.0)米拉•乔沃维奇量身打造的丧尸大片,改编自日本同名经典游戏,可谓是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丧尸系列电影。话说第一次看该片时,还真被逼真的特效和惊悚的化妆吓着了,不过现已完全免疫,可边吃饭边看了。

该系列已出了5部,第1部最佳,第4、5部质量大幅下滑(注:可参考下图评分),所以说再牛X的特技也不能掩饰其剧情上的缺陷。但不管怎样,下一部我还会接着看的。

我是传奇

本片以死寂的城市、冷清的街道、孤独的男人、忠诚的狗、以及无穷无尽的丧尸来进行主体架构,描绘了男主在丧尸世界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狗感染病毒死去时,男主那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悲哀。试想有一天整个世界只剩下你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承受那份孤寂,至少我做不到。

演艺圈能够一个人撑起一部戏的演员其实并不多,威尔•史密斯算其中一位,本片中他出色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诠释。虽然他近期的《重返地球》在口碑和票房都惨败,但还是热切期待本片的续集。

僵尸世界大战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烂片,后来忍不住好奇去看过之后才发现该片相当赞,说是丧尸电影中的佼佼者也不为过。

该片最大的看点不是那些跑酷选手般迅捷的丧尸,也不是幸存人类大战丧尸的戏码,而是各种高级黑。

好莱坞的电影黑北韩早已司空见惯,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影《采访》就是个中翘楚。本片中,一个监狱里的哥们感叹北韩真好,因为他们一天就拔光了2400万人的牙齿而导致病毒都无法传播,绝对够黑。其次是穆斯林在以色列的城墙内集会,开着大喇叭唱歌招来僵尸袭击的情节,分分秒秒倒地躺枪的节奏。类似的黑还有很多,大家有空慢慢找。

可惜此类电影注定是不会引进的,不然一定要到电影院去爽一把。
僵尸肖恩

这是一部反类型僵尸片,也是一部英式喜剧电影,就冲它用独树一帜的风格来拍丧尸电影,就值得去欣赏一番,我就不剧透了。

行尸走肉

我看了生化危机后,对此类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处找类似题材的来解馋,直到发现了这部正宗的丧尸剧。对比电影的短小精悍,此剧可谓恢弘大气,相当精彩。现已更新到第五季,剧情虽略拖沓,但还是蛮值得追的。

其他诸如《惊变28天》等,我也没看过,就不点评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扒出来瞧瞧。

2015-01-22

为什么选择Gmail?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在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五周年之际,gmail被g.f.w进行路由封锁,其IP彻底不可访问,不能收发邮件。屏蔽gmail让很多中国用户通讯困难,如用gmail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和大量有外贸业务的企业等。影响巨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电子邮件是一种古老的互联网服务,虽然一度认为会在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冲击中衰落下去,但它却顽强的生存下来了,而且还活得非常好。而gmail的诞生也给传统电子邮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还为电邮服务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从我接触互联网开始,使用的邮件服务包括yahoo,foxmail(即qqmail),163,126和gmail。Gmail无疑是其中体验最好的,没有之一。

就体验而言,163和126的设计风格非常相似,功能尚可,就是首页的广告太多了有点受不了。虽然我用163收发的邮件不到10封,但是却坚持使用了两三年的126。而使用qq邮箱则是和很多人一样,因为它的便捷。它就像qq的一个马甲,可以很方便的和你各个熟人圈子进行交流,如发送通知、群邮件等。但我一直觉得它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产品,虽然有一些微创新,但对我的吸引力却越来越低。而且感觉在工作等正式场合使用它蛮奇怪的,尽管我也干过不少这样的事儿,不知大家是否有想同的想法呢?

至于yahoo,早就不记得丫了。
 
我第一次使用gmail因为它间歇性的抽风而放弃,后又重新杀了回来。但那个时候要想登陆gmail瞧一瞧,或者是去看其他一些资讯,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和g.f.w斗智斗勇,虽然图的仅仅就是个新鲜劲。直到后来移动设备上的gmail相对比较稳定才没继续折腾了。

Gmail界面设计极简清爽,没有国内邮箱那么多恼人的广告,使人容易集中注意力处理邮件,这是我喜欢它的一大原因。其次则是其高安全性,虽然我的邮件也没有所谓的敏感信息,但邮件被人窥视的感觉还是很不爽的,就像以前课上传小纸条一样,谁也不希望中间的人看见字条上的内容。

Gmail还可以和很多google的产品协作使用,如calendar、drive、docs等。我就是用它和calendar来管理日程,再同步推送到手机通知栏,感觉很棒。最后,它的智能化(搜索、归档、垃圾邮件处理、智能标签等)也比国内的邮箱出色许多,可以省下繁琐的邮件整理工作,每当想起qq邮箱中需要自己举报某垃圾邮件时就有点抓狂。

所以,我最中意的还是gmail。

此外,国人也没有用email交流的习惯,大多数都是用qq、微信之类的及时通讯软件。所以只要不是gmail的重度使用者,也没有必要跟g.f.w较劲,选一个靠谱的邮箱就行了。或者每个月花点钱,买一个长期的V.P.N来使用,否则你丢了重要邮件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期望国人能尽快用上那些优秀的互联网服务。

2015-01-13 @ Fort Collins, CO

【一剪梅 • 晓梦】

2015年1月11日星期日

昨夜黄昏孤月垂,万家灯醉,岁岁难回,
天涯十载事堪为,晨鸟惊飞,忧虑成灰。

碧水西边雪数堆,东山杨柳,霜冻风吹,
曾经雁侣几时归,问汝何思?晓梦当追。

2015-01-11 @Fort Collins, CO



那些感动过我的美剧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06年红透了半个中国的《越狱》,是很多网民的启蒙美剧,我也是其中一员。虽然现在看的越来越少,但曾经追剧的那份执着与感动还一直伴随着我。

从越狱,到heros,从迷失到斯巴达克斯,从行尸走肉到尼基塔,我尝试过不同风格的美剧,其中很多都是超越电影的存在,让你观看时欲罢不能。

1. 越狱
我的第一部美剧,讲述男主为拯救含冤入狱的哥哥,设局进入监狱,实施越狱计划完成救赎的故事。还记得那是大一暑假,刚看了第一集就被紧张、刺激、充满悬念的剧情深深吸引,当晚就和宿舍一哥们一起熬夜看到凌晨五点,看得那叫一个专注,通红的双眼都难以掩饰内心的亢奋,满脑子都被主角天才般的计划和浓浓的兄弟情所填满。虽然从第二季开始,该剧质量有所下降,但它始终都是我心目中前三的存在。

【初雪】

2015年1月3日星期六


银装素裹北风刮     候鸟蹁跹伴晚霞 
雪尽春来千蝶舞     邀君踏青赏山花

2015-01-03 @Fort Collins, CO


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故的几点感想

    2014年12月31日晚23:30左右,上海外滩在举行跨年活动时发生踩踏惨剧,造成36死47伤。

    关于本次事件的原因:其一说法是有外国人在撒钱;其二是有人撒代金券。在最后的调查结果发布之前,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此类踩踏事件的实质就是在大规模的公共空间群体活动中,民众的活动空间因人数的增加而急剧减少,在民众缺乏公共活动意识和有效的外部协调组织时,由某种偶然因素引发的大规模骚乱,酿成踩踏事故。
    
 

Blogger news

My blogger templates http://btemplates.com/2013/blogger-template-responsivet/

Blogroll

Most Reading